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德希達論美國人

        有些人說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像川普,講話口沒遮攔。在我看來,他除了措詞欠缺修飾之外,一點都不像川普(粗野,蠻橫,沒教養)。他除了擅長取悅聽眾,也懂得從底層群眾的角度看世界,而不會呆呆地只看 GDP 成長率而不去問「這些政策對誰好」;更不會像台灣的政務官那樣,呆呆地誇讚「美牛換美簽」(被人出賣還滿心感恩)。
        杜特蒂不是第一個罵美國人「沒文化」、「美國人聲音有點大,超過了文明音量的界限」。法國著名的哲學家德希達(Jacques Derrida)很早就批評美國人「喜歡操縱別人,頤指氣使」。連好萊塢的電影都知道,美國喜歡在別人的國土打仗,讓別人當砲灰,這種事大概只有台灣人不知道。

一、德希達論美國人
        這部片子很短(3:25),又有英文字幕,應該不難懂。

二、後冷戰時期美國所涉戰爭列表
        韓戰與越戰都是美國派兵去別人的國土上打仗,號稱「代理戰爭」,因為美國關心的並非地主國的利益,而是要避免珍珠港事件重演(戰爭發生在美國本土——雖僅及於外島,且僅一次偷襲)。
        冷戰結束後美國不能再用「防堵共產勢力擴張」當藉口,按理沒辦法打代理戰爭了。但是,後冷戰時期的戰爭絕大部分是美國發起,實際的理由是佔領各國的油田,或鞏固美國(不必然正當)的利益。

1989-90 美國入侵巴拿馬Invasion of Panama
        聯合國討論美國派兵入侵巴拿馬一案中,以75票對20票(40票棄權)通過對美國的譴責,估計約有兩萬人因而無家可歸,據說有3,000人死亡。美國政府扶植起來的巴拿馬總統 Guillermo Endara 在一年後將美國入侵日命名為「反省日」(national day of reflection),當天有許多群眾舉黑旗示威,喊反美口號,抗議美國入侵——他們普遍不喜歡被美國驅逐的獨裁者 Noriega,但是他們同樣地不喜歡為美國之命是從的  Guillermo Endara 和他的經濟政策。
        但是繁體中文的維基百科卻極端偏頗地片面報導這一件被「75票對20票」譴責的入侵案(幾乎是讚揚美國的「正義之師」)。

1990-91 美國帶頭「懲罰」伊拉克
        很多台灣人把這一場「沙漠風暴行動」看成好萊塢科幻電影的「實景秀」。海珊是不該率先侵略科威特,但是參與的「盟國」最終目的是在瓜分科威特的油田,因此美國抗議團體抨擊美國政府「用血換油」。此外,華盛頓郵報的報導指出盟軍浮濫轟炸許多非軍事設施,意圖癱瘓伊拉克的工業基礎與經濟基礎。

波士尼亞戰爭(1994-95)與科索沃戰爭(1998-99)
        這兩場東歐境內的戰爭表面上看起來跟美國不相關,但是北約都介入了(而北約含美國),而且蘇俄抱怨說 1989 以後北約持續地將軍事同盟的最前線往蘇俄領土推進。
        好萊塢對於這一系列的戰爭曾經解讀成:美國老是喜歡在別人的國家製造內戰,草菅人命,遲早會激起眾怒,而把戰爭帶給美國平民——1997年的《戰略殺手》(The Peacemaker),就預告了後來的 911 攻擊和其他類似的攻擊企圖。

阿富汗戰爭(2001–2014)和伊拉克戰爭(2003–2011)
        表面上都是在打擊「邪惡獨裁者」或者「回教極端份子」,其實都是在搶佔全世界的油田和天然氣。

三、911恐怖攻擊
        發生在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攻擊事件普遍地被稱為「繼珍珠港事件後,外國勢力首次對美國領土造成重大傷亡的襲擊」。
        從最狹隘、粗淺的角度看,這起事件的元兇是賓拉登的回教激進組織,事涉無知的回教群眾與恐怖的自殺式攻擊。
        若問更寬廣、深遠的原因,好萊塢的編劇可能會說:美國老是在別人的國土製造戰爭,造成平民的傷亡與流離失所,所以激進份子才會藉此教訓無知的美國選民(老是選出邪惡、蠻橫的總統)。
        政治學者可能會談美國過去在以阿衝突中老是偏袒以色列。
        如果從自殺是飛機所選擇的目標來看,國防部、白宮、雙子星大廈(美國資本家的全球作戰大本營,下一節補充說明)都是美國對全球發動戰爭的決策中心。把雙子星大廈納入目標時,策劃者很可能認為他們是在懲罰「戰爭的發起者」,而不是在懲罰「無辜的百姓」。

四、What's good for GM is good for America
        新加坡有時候被戲稱為「李光耀集團」——民主的形式背後,隱藏著各種實質的統治(決策)機制。
       如果從類似的觀點看,我們必須想一想「誰在控制美國的民主政治」?回答這問題時,千萬別忘記:美國歷年來的總統大選中,孟山都等農企業與國防企業的捐款總額都高居所有行業的前兩名。
        很多人都難免會合理地推測,為了滿足軍火工業的貪婪和美國農企業的貪婪,美國總統很難避免利用其職權在全球尋找使用武器的藉口(消耗預算,維繫軍火工業的永續),以及使用不當手段擴張其農化與農業產品出口(結果是使得全球許多小農被美國政府補貼下的美國農產品逼迫退出生產行列,以致全球營養不良人口高達 13億,但是卻又到處都有被美國農企公司逼迫而廢耕的土地)。
        美國國防部長 Charles Erwin Wilson 曾說過:「what was good for our country was good for General Motors」,這一句話被改為「What's good for General Motors is good for the country」後變得遠比原來的版本熱門。原因很簡單,美國的白宮與五角大廈都是被美國企業統治,美國企業的利益就是美國的「國家利益」。

五、美國政府講不講理?
       你自己從美國立國以來的歷史紀錄,或者冷戰結束後的歷史紀錄,理性地比較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