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1日 星期二

我的理想s:生滅與演化(下)

六、理想的生滅與演化:一種理想,無數種面貌
        同一種理想,可以有很多種面貌;同一種學習,可以有很多種心態和結果。
        高一讀柏拉圖的《饗宴》,懷著的是浪漫的情懷(認識一個偉大的靈魂);十年的哲學生活裡,我還是在念哲學書,但是沒有一絲一毫的浪漫,而是「生死與之」的決絕。高中和大學讀書時,是想辦法從中獲取靈感和觀點;十年的哲學生活裡,重點是學習與進行哲學思索(philosophzing),而不是閱讀。
        十年的哲學生活過去了,我的思辨能力大增,卻也因而看見哲學思辨的極限:就如同數學的基礎在直觀,而不在邏輯、演繹與分析;人生的意義也在於對事實的直觀之中,而不在思辨裡。
        高中與大學時,只要有讀好書,就會有靈感與啟發,就會每年都有長足的進步,足以鼓舞熱情,維繫自己對「追求理想」的信心。
        十年的哲學生活裡,舉步維艱,因為這不再是「偶有靈感」的低密度學習,而是像攀岩一樣的工作——跟學生時代比起來,那是十倍的艱辛,十倍的成長。
        最大的差異在信心:讀書靠前人的引導,只要你願意,五千年來有無數的偉大心靈在等待你的拜訪;哲學的思索靠自己,每天都在問「What's behind?」每天都試著要穿透今天的已知,企圖看見它背後的未知,從今天的「確信」,質問「憑甚麼相信」——探索未知就是一種冒險,隨時會來到光滑而陡峭的峭壁之前,找不到施力點和支撐點,只能陷在困局裡。
        跟這種冒險比起來,學術研究的探索猶如兒戲:學術的探索可以隨便挑題目,回答不了就換一個題目(「軟土深掘」、「柿子挑軟的吃」);面對生命困境的思索卻只能面對、堅持而沒有選擇餘地。
        在那十年的生活裡,只有一種感受,就是困頓、看不到未來,不知道下一步要往哪裡邁進,甚至不知道有沒有下一步。卡謬說:「人必須生存、必須創造,必須活在想哭的情境裡。」我不知道他確實的意指,但我就活在這一句話所描述的情境裡。
        靠讀好書而成長是輕鬆、愉悅、幸福的,靠自己的哲學思索求進步是艱難、困苦、冒險而困頓的,你必須要遠遠超乎常人的熱情、意志與毅力,才有辦法堅忍於期間而不放棄。
        這樣的生活太苦,以至於我既盼望自己的子女有機會獲得這樣的能力,又不忍心讓他們陷入這種煎熬。
        如果不是青春期培養出來的熱情、嚮往與憧憬,我應該沒有辦法走過這十年的困頓與堅持。

七、理想的生滅與演化:十年的飄蕩與困思
        然而,歷經艱苦的十載,獲得我所需要的哲學思辨能力後,卻發現:我想知道的答案不在哲學思辨裡!
        哲學思辨畢竟是屬於文字與概念的範疇,而生命並不在文字與概念裡,它在行動、情感、覺察與「活」裡。
        「人可以怎麼活?」這是一個實證的問題,而不是一個概念分析或辯證的問題,也不在 phisolophizing 裡頭。
        十年前那個讓我想要自殺的問題原來是個假問題:我所謂的「純然而成聖」、「天理」、「人欲」都是概念,而不是「生命」或「活」;至於人要活到多純粹才值得活,更是一個實證的問題——當一個人用5秒時間跑完百米時,你不能靠思辨或 phisolophizing 來決定要責罵他,或獎賞他;你必須去查奧運世界紀錄,根據過去人類真實的極限來決定你的賞罰。
        當我獲得自己所需要的思辨能力時,也是我哲學時代的終結。我必須尋找新的方法,來回答我自己的根本問題:「什麼是生命最好的可能?人類曾經活到多好的可能裡去?」
        這個問題牽涉到兩個關鍵:「好」是用什麼方式去評價的(我已經對思辨哲學體系下的「美學」毫無興趣)?我有什麼方式可以確切地「知道」過去五千年來頂尖人物的心靈活動或狀態(不可以是望文生義,或想當然爾的附會)?
        如果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不在思辨哲學裡,我怎麼去回答這兩個問題?
        嘗試回答這兩個問題變成我在 30s~40s 歲之間最核心的問題。但是我已經沒有現成的方法可以倚附,就像卡夫卡說的:「只有方向,沒有道路。」
        我試著讀過胡賽爾的演講集,試著從畫冊、傳記與書信集去揣摩塞尚、林布蘭和達文西的內心世界。
        約莫是40歲那一年,我正在讀胡賽爾的 Cartesian Meditations: An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突然覺悟到,胡賽爾在講的內容根本不是語言文字所能承載、傳述的東西——他知道他在講什麼,我也相信他在講的就是我想知道的,但是我絕不可能根據他的文字(作品)去掌握他的思想,繼續這樣讀下去根本就是緣木求魚(不是因為「懂不懂」,而是他早已「意在言外」,談的是「不足為外人道哉」的內容)。
        我終於覺悟到:我還有許多不懂、不知、不覺察的事物,但是我已經很難靠「閱讀」去獲得成長與進步的動力,只能靠自己。
        還好,我終於有信心說自己確實有能力模模糊糊地接觸到塞尚、林布蘭和達文西的內心世界。
        我很難用文字去具體陳述這是什麼樣的一種方法,只能很粗略地說那是一種直觀,但並非一廂情願或自以為是的直觀,而是跟許多藝術心靈對話過,也持續地跟自己有深層的對話,從而建立起對自己深層的敏銳覺察,並以此覺察為基礎去彙整跟畫家有關的各種線索(畫作、書信集、傳記),從而揣測出來,並且可以在畫作中被直觀到、印證到的感受。
        從此以後,我能仰賴的成長動力來自於「觀」與「覺察」,而不是閱讀。

八、後來
        後來的變化還很多(40歲開始走出書房,開啟了跟社會的互動,以及對於「社會發展史」的思考,也開啟了我更多元、多向度的人生和理想,而不再自限於純人文的愛好與追求),但是這樣一直說下去,難免會被誤以為是在自戀地獨白。
         這篇文章的起頭,原意只是想用我自己的故事去闡述「理想是會生滅與演化的」,以及為何我的理想看起來會那麼地抽象。
        更重要的是,我想借這過程提醒讀者:「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只是一個原則,它的具體行動會隨著個人的稟賦、際遇,以及年紀而一再變化。
        因此,沒有人可以拿別人的理想來當自己的理想,每一個人都必須要自己去摸索自己當下最合適的行動綱領和原則。
        很多人問過我:「老師,你現在的理想是什麼?」對於那些問過我這問題的人而言,這篇文章似乎戛然而止,沒把話說完。
        其實不然,既然理想是會在一個大原則下持續地變化具體的階段性目標,這個故事就沒有結束的一天。所以,說再多都不會完,但是說到這裡應該已經足以呈現一些驅動變化的因素了。
        我只希望界這上下篇傳遞一個訊息:真正的理想,是會讓你願意為它付出一生的熱情與行動,永不止息地嘗試「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永不止息地揣摩你當下最適切的行動——重點不在於你的回答有多精準,而是你願意多麼用心地揣摩、拿捏與行動。
        一輩子活在 15歲那一年設定的目標,遠比像我這樣地活更輕鬆;反過來說,我願意用這麼辛苦的方式活著,恰恰是因為它值得我為它這麼辛苦——或者說因為我從這樣的生活方式所獲得的感動遠遠超乎常人所熟知的生活方式,所以我才可以數十年來堅持迄今。
        很多人只想要活得輕鬆,其實,那只不過意味著一個事實:他們從不曾在人生中獲得像我這麼深刻的啟發和感動。
        我的人生跟現實世界非常地遙遠,即便在被稱為「公共知識分子」的那些年裡,我都還是活在自己的理想裡,而現實只不過是我的行動場域,不是我要追求的目標。
        因為,我確實找到活進歷史裡的方法。當我被問到:「老師,你有朋友嗎?」我的第一個反應都是:「有啊!塞尚、范寬、托爾斯泰。」
        人可以一輩子堅持他的理想而永不放棄嗎?可以的,如果他在其中得到的感動和滿足遠遠超過現實所能給他的!
        問題是,太多人的「理想」只不過是「空想」——你不曾認真去追求過,就不會從中得到深刻的感動;沒有深刻的感動,再多的空想與激情都會隨著時間而幻滅。反之,你越是認真追求過,感動就會越深,理想就會顯得越吸引人。
        很多人都不知道:理想的堅持來自於感動,而不是在一無所得之中的苦撐——這樣的理想才能無悔而持久。

九、給讀者的建議
        人活著,最大的陷阱有兩個:(1)被野心吞噬,而變成虛榮心的奴隸,把人生浪費在遠比「生命」更沒有價值的浮華世界裡;(2)只有空想而沒有行動,或者只圖輕鬆而不追求更深層的感動、意義與價值,以致屬靈的人,卻活得像植物人般地空洞,像沒有靈魂般「快樂的行屍走肉」。
        為了避免陷入野心而不自覺,你要不時地儆醒並自問:我在追求的,到底是這件事本身的意義和價值?還是虛榮心的滿足——基本上,野心的背後幾乎都是虛榮心;只要隔絕了虛榮心的誘惑,就不容易陷入毒癮般的野心。
        為了避免在無我、忘我與小確幸裡空度一生,你需要的是持續地去接觸經典好書、經典文學、美術、音樂,持續地去接觸過去五千年來的偉大心靈。你不一定能懂他們,不知道能懂多少,不知道何時會得到啟發或感動,但是只要你持續地去接觸他們,你就有機會;如果你不積極地去接觸他們,從各種無聊的娛樂節目到各種網路八卦,就足以淹沒掉你的靈魂,讓自己活在無需要靈魂而只需要小腦和延腦的生活裡。
        至於「理想」,其實那從來都不是個問題:如果你被偉大的心靈、人格感動過,你自然會有理想與熱情,只要你持續地被感動、啟發,你就會持續地有理想與熱情。
        至於「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那也只不過是一個遙遠的目標,你真正可以實踐的具體目標,只不過是「活得比剛才更好,活得比昨日更好,活得比過去的平均狀態更好」而已;然而,只要你持續保持著被感動、啟發,你就有機會持續地提升生活的品質。
        生命的意義一點都不抽象、難懂——他就是你每一天 24 小時裡所有行動的意義和價值的總和,以及這些每天總和一天一天地加總到你過世的那一天。所以,你不需要去思索永恆,你不需要去思索太長遠的未來,你只需要認真過好每一天——你的人生意義就在這一天又一天的加總裡。